96岁的杨振宁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。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2003年年底,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,在清华大学任教和长住。
《自然辩证法通讯》是中科院主管的一本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期刊。在《自然辩证法通讯》创刊40周年活动上,杨振宁说,在20世纪和21世纪,科学的发展非常快,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命运。但是,他批评道:中国国内在对科学技术的分析、介绍和记载方面,做得“非常、非常之不够”,而且,在对中国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分析方面,“不是做得不够,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”。
澎湃新闻报道了杨振宁的讲话内容。杨振宁把这部分工作分成了两个方向。一个方向是科学史的工作。杨振宁举了自己的老师吴有训的例子。吴有训是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普顿的学生,他帮康普顿做了很多重要工作。但是,没有人去认真记录和分析吴有训在物理学上的真正贡献,反倒是为了表扬吴先生的工作,发明了一个名词叫“康普顿-吴效应”。这个名词在中文的论文里会被人提到。但是,在国际文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。杨振宁说:“这既是对历史的不忠实,对吴先生的不尊敬,也是对中国年轻人的误导。”
另一个方向是科普工作。比如,杨振宁认为,原子弹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,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但是,他却没有看到过一本用中文写的、让普通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都能看懂的书。这是科普工作方面的缺失。
因此,杨振宁说:“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毕业生要找出路,我觉得科学史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。”
总之,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,科学史和科普工作,在中国的重要性,被极大地低估了,也需要更多人去做。
|
官方微信